fbpx
寶血醫院 (明愛) 是一所私營醫院,提供全面、優質且實慧的一站式醫療服務給所有市民,包括普通科及專科門診、各項身體檢查、化驗、影像診斷、疫苗、手術及住院等。
113 Castle Peak Road, Sham Shui Po, Kowloon, Hong Kong

最新消息

Title Image

體重管理及減重手術

Home  /  體重管理及減重手術

「您」想健康 減重計劃


專責醫生及營養師
「一對一」為您度身訂造
全面的減重方案

寶血醫院體重管理服務主管

徐俊苗醫生 Dr. Tsui Tsun Miu
(外科專科醫生 Specialist in General Surgery)

香港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 MBBS (HK)
香港外科醫學院院士 FCSHK
英國愛丁堡皇家外科醫學院院員 MRCSEd
英國愛丁堡皇家外科醫學院院士 FRCSEd
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(外科) FHKAM (Surgery)

根據香港衛生署的標準,體重指標(BMI)≥ 25即屬肥胖;本港健康人口調查資料顯示,在15至84歲人口中,有近25%的女士和35%男士屬肥胖,最常見肥胖的女士通常為65至84歲,男士則45至54歲。

根據世衛標準,亞洲人BMI 27.5或以上屬第一級肥胖,32.5或以上屬第二級,37.5或以上第三級。

如果達到第一級肥胖,已經算是慢性病,雖然不會有即時生命危險,但患上癌症、多囊卵巢症的風險比一般人高一倍;心臟病、冠心病、高血壓、關節炎高一至兩倍;膽石和膽固醇風險高多於兩倍;患糖尿病的風險更比一般人高五倍。

肥胖人士更經常出現阻塞性睡眠窒息,增加心肺負荷,不但上樓梯,連在平路慢行都會喘氣;而睡眠時長期缺氧,更可引致肺靜脈高血壓症,繼而導致右心臟衰竭。

心理影響方面,有研究顯示,因肥胖而求醫的人士中,有焦慮症和抑鬱症等機率較高。
亦有不少人出現暴食症和厭食症等心理問題。

(健康資訊由徐俊苗醫生提供)

原來,令自己減肥意志難以維持的元兇,正是我們的大腦!

有人天生有肥胖基因,而一旦身體認為你的體重未達預期,大腦便會發訊號,叫你「做少啲」、「食多啲」,結果即使靠意志力達到理想體重,短時間內又再復胖!究竟有甚麼秘訣可以對抗這個大腦指令?

大腦負責控制身體的體脂平衡機制,當大腦意識到你的體脂偏離原來位置,便會輸出反訊號,令你覺得「好想食嘢」。除了先天性的肥胖基因,後天因素亦會推高體脂平衡點,令腦部覺得你要肥一點,例如長期處於高壓狀態、睡眠不足、安逸生活、生活不定時如輪更制上班、服藥等,故減肥首要改善生活習慣。

要拉低體脂平衡點,便要針對腦部訊息。不少人知道卡路里消耗大過攝取量,便可減重,但原來脂肪和碳水化合物,會令腦部會發出「好味」、「滿足」的訊息,令你食不停口。相反,蛋白質高的食物和蔬菜則可控制食慾。所以,進食除了留意卡路里,成分亦十分重要。

近期流行的「生酮減肥法」,亦是針對腦部訊息。酮可增加飽足感,而身體要製造酮,必先要燃燒脂肪,但不少人習慣五穀類佔飲食五至六成,身體不用燃燒脂肪,便能從碳水化合物取得能量,令脂肪積聚。要令身體生酮,碳水化合物需減至每日少於50克,期間腦部會不斷發出辛苦、無力等訊息,待兩日後便能耗盡體內的碳水化合物,開始燃燒自身的脂肪生酮,腦部訊息才會改變,接受新的餐單。

(健康資訊由徐俊苗醫生提供)

減重手術是強效的減肥法,有助挽回健康,不過,減重手術是否「終極絕招」,做完便永不復胖、一勞永逸?

現實是每個人的致肥原因都不盡相同,生活上又有太多致肥陷阱,每100個做減重手術的患者,便有2至3人術後未能有效減重,究竟他們的失敗原因是甚麼?

臨床所見,有患者在術後胃口成功變細,但去茶餐廳點個「沙嗲牛麵」,吃不完便打包回家「慢慢歎」,緊接再食晚餐,餐餐如是,變相以少食多餐的形式,進食分量與術前無大分別。亦有患者在術後,隨街買飲料代替水,導致攝取過多糖分,這些細節連自己都不以為意。亦有患者因為本身患有情緒病,只有進食才能紓緩情緒。

以上患者並非「不乖」,除了手術以外,他們需要的是「個人化減重手術安排」,當中除了醫生用藥物或手術控制體重,亦要有跨專科的協助。例如由營養師教導患者正確的飲食知識,加強認知;體適能教練設計運動的強度等。

行為治療亦對肥胖患者有幫助,由職業治療師主導的動機治療法可訓練腦部,從而增加患者減肥的原動力,例如鼓勵患者進食後做喜愛的活動,減少繼續進食的衝動;與病人互助小組的朋輩一起活動,亦能增加患者對覆診和治療依從性的誘因,以維持健康生活。

坊間或互聯網上的減重招式如恆河沙數,當中各有成效,但不成功亦不代表方法無效,只是肥胖成因眾多,很難依賴單一方法解決全部人的肥胖問題。

不同的治療有不同的成效和副作用,要了解自身的問題,可以諮詢我們的體重管理醫生。

(健康資訊由徐俊苗醫生提供)

肥胖可引致不同疾病,但由於腦部發出不同的訊息,令減重變得困難,長遠增加健康風險。因此,近年醫學界將肥胖視為一種需要治療的慢性疾病。今日想為讀者介紹一種強效的減重方法——外科手術,不但可減少胃容量,同時可改變最難控制的腦部訊息。

重溫一下,BMI高過23等於超重,需要著手改善生活習慣,一旦持續失敗,難以獨力改變腦部的控制,體重上升至BMI超過27.5踏入肥胖的界線,便需考慮藥物治療或胃水球手術。

胃水球利用胃內窺鏡,將水球經口放入胃部,令患者有「頂肚感」減少食量,平均能減10%體重。此方法非永久性,最新技術下,水球可直接吞進胃部,毋須依賴內窺鏡放置,並約在4個月後自行縮小排出體外。

但研究顯示,胃水球較少能改變患者的神經反射和荷爾蒙變化,即腦部仍然想食,只是暫時吃不下,一旦水球消失,患者便容易復胖。而患者長期經歷體重不斷回彈,會增加壓力,從而推高體脂平衡點,每次回彈,都會肥過之前,造成惡性循環。

一旦BMI達30以上,並已出現肥胖相關的疾病,最常見的手術為縮胃或胃繞道微創手術,平均可減體重25%至30%。這兩種手術是透過改動胃部和腸道,減少胃容量和腸道吸收,令患者吃少一點;亦是永久性,不可逆轉。

手術亦有較讓人意想不到的效果,就是能改變腸道的荷爾蒙神經反射,以至腸道的物質變化,反饋訊號到腦部,讓腦部重新調節最理想的體重,患者可以少花力氣去對抗腦部的控制,減重自然較見效,亦容易持續健康的生活。

至於有手術需要的患者選擇手術時,應該有甚麼要留意?可以諮詢我們的體重管理醫生。

(健康資訊由徐俊苗醫生提供)

肥胖難自控,一旦因體重問題而誘發冠心病、關節炎等嚴重疾病,便須盡早處理,透過適合及持效的方式減重,而減重手術是其中一項選擇。上集提到,較強效的常見減重手術之一,是縮胃手術,平均可減重25%,當中原理是因為胃部都可以控制腦部訊息,令減重效果持續。

本港有達八成的減重手術,均採用微創縮胃手術。以3至5個少於1公分的小切口,切除大部分胃部,剩下四分之一的香蕉形胃,減少了胃容量,患者自然食得少。值得留意的是,胃部可利用迷走神經反射,傳送「飽」的訊號給下丘腦,而切割胃部可加強這訊息的傳遞。同時,胃頂部亦會分泌一種「飢餓荷爾蒙」,割走部分胃部可減少這種荷爾蒙,減少飢餓感。

不過,由於術後胃部容量大幅減少,胃內壓力會大大增加,可能會導致胃酸倒流。若患者本身已有相關問題,甚至食道已經受損,醫生會建議額外做防止胃酸倒流的程序,甚或建議做另一種手術。整個手術約兩小時,切割位置亦可能會出現爆裂、流血、滲漏等情況,但發生機率少於1%,風險與微創膽囊切除術相若,屬非常安全的手術步驟。

當然,每個人肥胖的成因都不盡相同,醫生會根據不同個案的實際情況及需要,安排相應的治療;每10名患者中約有1名患者於縮胃後減重效果仍未如理想,對他們而言,可能是因為縮胃改變的腦部訊息不夠強,未能對抗大腦作怪,此時可考慮再做更強效的胃繞道手術,下集將講解當中原理。

不同的治療有不同的成效和副作用,患者有任何疑問可以諮詢我們的體重管理醫生。

(健康資訊由徐俊苗醫生提供)

微創胃繞道手術,同時改變胃部及腸道結構,發送給腦部的「飽肚感」訊息自然更強,平均體重可減30%。

胃繞道手術的原理是將胃部分成上下兩半,上半胃僅剩30毫升容量,並將中段小腸轉駁至上半胃,食物不能到達下半胃部、十二指腸及初段小腸,並直接落到中後段小腸,不但令胃部盛載的食物減少,腸胃吸收的過程亦縮短。

縮短腸道可對抗大腦。原來,腸道會分泌一種名為GLP-1荷爾蒙,通常在後段小腸分泌,當GLP-1感受到有足夠養分出現後,便會向腦部發出「飽肚感」的訊號。但是,食物正常經過十二指腸和初段小腸後,大部分營養已經被消化,大腦總是遲遲接收不到飽肚感。

胃繞道可讓養分直接到達後段小腸,刺激GLP-1盡早傳送「飽肚感」訊息給大腦,甚至激發更多GLP-1荷爾蒙。這種荷爾蒙亦會提升胰島素功能,以控制血糖,減少糖尿病風險。有患者甚至連味覺都會改變,例如從此不愛甜食和澱粉質等。

不過,十二指腸和初段小腸本來亦負責吸取微營養,如電解質、鐵質、鈣質及維他命等,「改道」會增加微營養缺乏症的風險,可致貧血、容易骨折、抵抗力變差等。患者術後必須依從醫生指示,每日服用營養補充劑,並每年抽血監察,若患者不肯持續服用,便不建議作胃繞道手術。

(健康資訊由徐俊苗醫生提供)

服務宗旨

由醫生主理,制定個人化減重方案

  • 依照個人身體狀況安排相關健康檢查
  • 測量身體組成分析及講解
  • 提供整體身體評估及健康規則
  • 醫生及營養師給予飲食建議
  • 減重計劃、術後物理治療師的運動處方

查詢及預約 (門診部) ﹕
(852) 3971 9980